针灸穴位丈量方法(1-00:49:46)
01
—
针灸穴位丈量方法
诸位一定要知道穴道丈量的方法,才不会找不到穴道,否则即使知道要扎什么穴道,结果心到手却没有到,扎错穴道也等于没有扎。
穴道丈量的方法首先一个叫同身寸。所谓同身寸,因为每个人的高矮体格都不一样,像在美国NBA球员来时,门都走不进来,要半蹲着进来;摔跤手进来,门也进不来,要侧着身进来,个子大到这种程度。所以不能用自己的寸来量其他人的,每个人的寸都不一样。怎么量这个寸,把中指头弯起来,这两个横纹头,这点跟这点之间定义为一寸,这就是同身寸。不用去一个一个量,三个指头拿起来并排宽度就是两寸,四个指头并排宽度就是三寸,以连接手掌的指端为长度标准。具体要看病人的手,不能看自己的手,大概就可以了。
这就是说的同身寸,小孩子要看小孩子的手,每个人的寸都不一样,这是同身寸。在运用同身寸过程中,大部分用在四肢上取穴,还有经络之间的寸;而针对在腹部或胸部上取穴,另有个独立的丈量方法,等到介绍任督二脉时再仔细讲解,不过其他基本上是以同身寸为主丈量取穴。
02
—
针刺的深浅选择
在具体下针是有深有浅的,首先,会受季节的影响,比如在春夏下针就要比较浅;秋冬的时候,针下得比较深。这就好像钓鱼一样,冬天鱼都在比较深的地方,针就要下到骨髓去;春夏的时候,天气比较热,所以针下得比较浅,这是一个观念。
其次,就是中医认为,皮毛是肺在管,肌肉是脾脏在管,血脉是心脏在管,骨是肾脏在管。下针时如果病在皮毛,针就下在皮毛;如果病在肌肉,就下在肌肉;如果病是在血脉上,就扎在脉的旁边;如果病是在肾脏,针就会从皮肤上下针下在骨头的旁边去。也就是说看病情在那里,决定下针的深浅。等到后面把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介绍完以后,倪老师会专门讲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,都是最传统的针灸方式。
再次,过去有一句话,叫做“腹深似井,背薄似饼”指的就是针刺的深浅。腹部上扎针的时候,可深扎针;而在背上扎针,就不可以深针,否则会扎到内脏,如果扎到肺会引起肺气肿。但也不能说腹深似井,就扎得很深很深,不能乱搞。还有就是病人的胖瘦,对其下针的深浅也不一样。
最后,下针有规距在那,不能随便,有的穴道本来就浅,也不能硬要深深地刺过去,也无此需要。
03
—
针刺入穴的方法
过去医书如《针灸大成》提到入针的方式,下针的时候,需要病人咳嗽一下,针就同时下去了。为什么过去得这样子要求,因为那时没有针管,同时,以前针的制造技术很差,过去的针像火柴棒那么粗,看看黄帝的九针《针灸大成》的九针画的图,那九种针根根都像火柴棒那么粗,所以扎针比较痛,需要病人用咳嗽,一咳嗽针就下去了,感觉比较不痛。现在有针管直接拍进去就好了。美国政府规定,针灸的针只能扎一次,所以现在扎针不需要用咳嗽。不然中风病人,要下个十几针,要咳很多次,现在就是说不要去咳嗽进针。
知道穴位的大概位置后,针怎么进去这是有原则的。首先,要用手去摸质感,皮肤上的感觉,一般穴道(穴位)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,要摸两个肌肉中间,穴位永远在肌肉、肌筋旁,摸上去有两条肌肉就在其缝隙上下针,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,没有这种穴道,穴道都在两肌肉间。
其次,要用手摸出在肌肉和骨之间的穴位。比如下脚上的针,都下在骨头旁边,一定是在肌肉和骨旁边,也不会说直接扎在骨头上。
再次,穴道或在肌肉和筋之间,身上有很多筋,穴道也不会在筋上面,一定在筋和肌肉中间,或者是在筋与筋之间,绝对不会在筋上面。比如心包经,有两条筋把它分开来,从这缝隙下进去,绝对不会下在筋上面。
然后,也没有任何穴道在血管上面,一定是在血管旁边,不能说摸到一个血管,以为找到了就正对血管下进去,那不是穴位,根本不是穴道。
最后说明,穴道(穴位)一定在血管旁边或在筋和筋之间、筋和肌之间、筋与骨中间,绝不会在骨上面。不要看到一个骨头,硬要戳进去。筋骨之间的穴道常碰到,像脚踝的地方都是筋骨之间的穴位,不要直接扎在肌肉上面,也不要扎在骨头上面,也不要扎在筋上面。当穴道位置找到以后,就用摸的,就知道哪个是正确的,针下进去就对了。这是基本的找穴方法,下针位置的取舍和下针的方法。
04
—
成人与幼儿不同扎针方法
成人与幼儿有非常大的不同,成人要留针,幼儿不留针,对幼儿有个特别的名称叫单刺。成人留针一般留二十分钟,留针之后会做补泻,像中风的病人,留针20、30、40分钟、1小时-2小时都没关系,就像西医针在那没有打点滴、葡萄糖也没关系。
起针很重要,拔针的时候,若这病人是自己妈妈,这指头放在那,慢慢的拔出来,当快出毛孔的时候,稍停一下停个三十秒,再慢慢出来,这样一滴血都没有。这出针的方式,因针头很利,不能用挑勾出力的方式,会把血带上来。起针的方式,不要直接用力拔出来。
小孩子都是用单刺方式扎针,当小宝贝发烧感冒/拉肚子,下针效果很快。单刺就是当针扎进去,捻一捻就出来了,根本不留针。哪些穴道可以单刺,等到经络学再讲。小孩子穴道治疗很快,所以不能让小孩子留针二十分钟。幼儿的定义以十四岁做为标准,十四岁以下,单剌不留针,十四岁以上,就可以留针。
05
—
扎针采用卧姿,晕针处理方法
下针时让病人采用卧姿。针灸下针后会有一种现象就是晕针。因为中医有一句话“药不瞑眩疾弗缪”。就是说一种治疗方式,没有产生瞑眩的话,这个病不会好。
每次扎针若病人产生晕针的现象,起完针病人会感觉效果很好。可是还有一种晕针的现象,是因为病人的姿势不对。姿势不对会产生的晕针,所以一定要病人采卧姿。让其躺倒扎针,最好不要让其站着扎或坐着扎,都很容易晕针,躺着扎最好。
姿势不对产生的晕针怎么处理?就是刚才的急救方式,先下人中会很痛。晕针叫病人不要怕,先叫病人躺平。将胸腔的扣子打开。空气流通就会醒过来。晕针不会死的,到现在还没有因晕针而死的。如果是个很性急的人,不醒来就十宣放血,脚趾头再放血,等会醒来回家叫病人怎么走回去,急救做得太过也不好。
06
—
现代常用针号大小
现在常用的针比如说,32是针号数目字越大越细,1号2号3号4号针很是粗的,就像螺丝刀一样,32号针已经很细了;15代表针的长度是一寸半。号码小粗一点有,平常多用32号,也会需要28号针。有时候开刀后伤口变得很硬,针扎不进去,或还有些脚肿在那,有瘀血块,就用28号粗点针扎进去。
15长一寸半的针用得最多,通常用在肌肉、四肢、身上都可以扎。手指头旁,手再肥也不会像身体那么厚,通常用一寸针来扎,刚才粗细的一寸的针,代号就是O,32不变粗细不变,10尺寸变短。还有比较长的针所谓,32号3寸针用来透穴。有些地方会用到透穴,当场一透就好了。
针灸如果做得好是立竿见影的;如果做得不好,就没有感觉,但也不会坏事。除非扎得太深了,古人才不去负责任。身上有非常多的穴道,都可以用透针,透的时候不但不伤筋,不伤骨,不伤血脉,连一滴血都看不到,脚伤、腕骨痛,针一下去当场痛就去掉了。中医如果以后发展起来,全世界医疗费用可减少非常多。还有放血针,现在都用放血片。
07
—
黄帝时代九针
古代的针,就是这九针图,在《针灸大成》里面看到的九针,这是原图,原样、原寸,手工做的,其中毫针用得最多。
各种针的形状,各有不同使用的方向;过去的老师傅的针,都是用棉布包拿下来,口水沾一下,隔着衣服,针就下去了。如果针弯掉了,就丢在地上,用脚磨一磨,踩一踩弄直这样就下去了。以前没有不锈钢,不是金就是银,金太软银太脆,都必须要做粗一点。
现在用的针就不会断了。只有针身跟针柄接合处容易折断,所以下针时都会留一点针身在外面,不会整只插下去。若一段断在里面,两指同时一下压旁边的肉,针就出来了。有人说断了针会跟着跑,那是胡说八道。倪师扎针扎到现在,还没断针过,因为现在的针是不锈钢的,过去可能发生的事情,现在不一定会发生。
[下一集]:国学堂--倪海厦《人纪》系列-针灸篇3[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]
完稿于:己亥年丁卯月癸亥日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luhue.com/lhyt/9714.html